< >

人事新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事新闻 >> 正文

注重内涵建设,打造一支良性发展的师资队伍

发布日期:2013-09-22     点击次数:

“师强则教强,才兴则学兴。”为适应进一步发展需要,向综合性大学迈进,需要有一支打得过硬仗、经得住考验的师资队伍。对此,学校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动作用。近几年,学校通过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制订了一系列科学管理考核机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步伐,逐步发展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科研、教学上具有较强能力的师资队伍。

据最新资料统计,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从2007年的10.4%增加到2013年的21.8%,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比例也从11.5%增加到15.8%,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朝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目前,共引进省特级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4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

一、内外兼修 努力招揽高层次人才

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校师资是高校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一个学科要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出台《绍兴文理学院关于引进人才和招聘教职工工作的规定》绍学院发【2011】173号文件,为二级学院引进人才、加强自主权,学校提高管理效率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按照公平公开原则,学校一般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招揽人才,并设立引进人才专项经费,提供住房经费、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等。对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校内(岗位)津贴也按类别,给予相对应的岗位津贴标准。目前学校引进了省特级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陈建辉,引进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梁奇锋博士、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盛国栋博士等一批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很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另一方面,实行柔性人才聘请。

一是设立“鉴湖学者”。聘请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和学术背景的知名专学者,在省内外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为鉴湖学者。诚如叶飞帆校长所说,“鉴湖学者”讲座教授是我校规格最高的人才外聘方式。鉴湖学者的设立,为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指导,能够迅速提升学校人才竞争力,为学科建设、申请硕士点和申办绍兴大学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目前已聘任杜时贵、王嘉良等4名“鉴湖学者”讲座教授。

二是成立高层次人才驿站。高层次人才的设立是出于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他们在绍兴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学校充分利用驿站的有利资源,促使绍兴文理学院工作驿站的建站,这对进一步提升我校产学研合作能力、实现高校、地方、企业和人才的多赢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3年学校共聘请14名省部级人才和市“330海外英才计划”人才为我校高层次人才驿站特聘教授。

三是成立专家工作站。这也是绍兴市首个建立在高校的院士工作站,旨在加强经济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学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2012年中国•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峰会上,绍兴市的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签约授牌仪式,徐寿波院士与我校正式签约。

另外学校还推行高级教师返聘、校外人员聘任等制度。通过“内外兼修”,学校想方设法招揽高层次人才加盟,使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师资结构更趋完善。

二、积极探索 逐步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学校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需要为导向,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制,出台了一系列较为科学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绍兴文理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为规范年度考核工作,正确评价教职工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为教职工的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解聘以及调整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并且,为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鼓励教师多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学校特制订《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学术工作量量化办法》,较为科学的考核奖励机制,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或优秀博士在工作上不懈怠,体现出较高的自觉性,在学术领域保持深入探索的干劲,也激发和带动了学科老师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同时,学校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校内分配坚持向教师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向优秀团队倾斜,重奖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如一年一度颁发的教学优秀奖,科研成果奖等奖项评比,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增强了师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这几年,无论在教书育人还是学术研发上,都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和优秀成果。如我校盛宝怀、王晓初老师喜获首届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朱志勇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另外还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4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人。

三、拓宽渠道 助推教师各项能力提升

学校在抓学科骨干的同时,注重后备梯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不遗余力。通过外出培训进修、赴企业脱产挂职等方式方法,加大支持力度,拓宽培养渠道,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各项能力提升,抓好老中青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1.鼓励教职工外出培训进修及报考博士

学校出台《绍兴文理学院教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绍学院发〔2009〕163号文件,鼓励教师以统招统分方式攻读博士,学成后可根据学校岗位需求回校应聘,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用,并享受引进博士待遇。此外,根据省里的文件部署,学校关于海外进修计划也在逐渐推进。近三年,有25人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上博士;有37人到海外进修培训。

2.注重老师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参加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一线的社会实践培训。其中一项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此项活动的开展,达到了产学结合的目的,让教师们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帮助企业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培育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型成果。

“作为绍兴的综合性大学,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讲好‘绍兴话’。只有真正融入绍兴,才能体现特色,实现价值,为学校生存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在学校的各类会议上,周达军书记多次强调。今年5月份,在学校与绍兴黄酒集团项目合作中,周达军书记说,这不仅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团队的发展,同时也能借助校企合作的机会,为绍兴市产业经济及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他非常重视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为服务地方作贡献。

据悉,自2008年推出教师赴企业脱产挂职工作以来,至今已派出多批教师赴企业开展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脱产挂职。仅2013年,我校就有43位教师与绍兴县企业签订科技指导员派驻协议。

3.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

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岗位需要,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绍兴文理学院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绍学院发〔2013〕17号)文件要求,学校对新聘用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含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在岗教师,或高校教学经历不足3年,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未接受过助讲培训的在岗教师等,配备一名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实施了两轮,共计有118位青年教师成为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对象、93位教师为指导教师。

此外,为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省151人才工程导师制正在推行;同时,为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力,关于学术假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当中。

“我校杜时贵、陈建辉两位教师喜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我校沈润溥老师喜获第十一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我校2011年引进的王高军博士,其课题‘锂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获得2012年度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小额资助”……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为创建绍兴大学,全校上下团结一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各级领导、各部门从人、财、物、力等紧密配合,健全完善教师培养、引进、使用等相关制度,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努力营造教师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

正如叶飞帆校长在五届三次“双代会”作的报告所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依靠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是依靠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绍兴文理学院人事处  |  邮编:312000  |  电话:(0575)88341829  |  传真:(0575)88050211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事处